后期的古宽永钱铸造集中,版式固定,版别不多,字风朴实.如繁华落尽,归于平凡.
长崎钱(旧建仁寺钱)(1653年)
旧称建仁寺钱。据近藤正斋的《铸钱重宝记》中记载,京都建仁寺与肥前国长崎县均有铸钱,但铸造时间未知。早期的宽永谱普遍命名为建仁寺钱。但因为其字风和铜质十分接近万治时期长崎铸造的贸易钱,尤其通和宝字的写法,与长崎元丰钱很像,其黑褐色的铜质也符合长崎钱的特点,所以归类为长崎钱比建仁寺钱更合理一些。长崎钱文字略显古拙,钱体尺寸普遍偏大,宝字足的写法自成一派,双足在贝字的右侧分开,铜质多为黑褐色。按字体大小可以分为大字,小字两大类,小字类中的狭贝宝(宝字贝部极瘦)和长足宽(宽前足超出中郭左竖边)数量相对较少,是长崎钱中比较热门的小版别。
大字【十】:建仁寺钱的字体与其他钱座宽永钱风格区别很大,字体古拙笨重,钱体直径也较大,存世量很多。
大字细字【十】:字体笔画更细。
大字大样【母】【二】:大字版中大样的母钱直径26mm左右,钱体相比常规母钱略薄,较为接近长门手本钱的状态。图例尺寸26.04mm.
小字【十】:相比大字版,小字的宽字后足更长,通,宝二字更瘦,整体呈现一种缩字的感觉。
小字长足宽【五】:宽字前足较长,基本超过中郭,在建仁寺钱中属于比较少见的衍生版。
末炉钱【六】:钱座在铸造过程中总会诞生初期精美的头炉钱和后期劣质的末炉钱,末期钱径变小,钱体轻薄,虽然观感上体验较差,但铸量很少,在相对铸量繁多的普通建仁寺钱中也是一种稀缺的存在,有爱好者以各钱座末炉钱为主题进行收藏,也是一种很有趣味性的玩法。
沓谷钱(1656年)
现称“明历浅草钱”。古宽永钱系后期的沓谷钱与鸟越钱,自从有宽永类泉谱时就存在的两个类别,但都没有明确的出处记载,沓谷钱的大字版和小字版在旧谱中归类为鸟越钱,因文字和铜质又和沓谷正足宝十分相似,所以小川浩在《宽永通宝钱谱》中又把大字和小字归类为沓谷钱,作为宽永类权威著作,流传甚广,很多版别的命名已经深入人心,如果轻易更换会引起概念上的混乱,所以用“明历浅草钱”的新名称用以区分钱座,用“沓谷钱”旧称区分版别。钱体普遍偏大,字体粗犷位置端正,通字和永字的点为草点,通字的用部明显长于其他钱座,铜质多为淡黄色。按字体大小可分为大字,正足宝(可以理解为中字,与大字相似,但通字辶旁短横下俯),小字三大类,沓谷钱的钱文笔画固定,很少出现变体,所以版别不多,阔缘钱比较罕见。
沓谷大字【十】:大字类的通字“辶”的横起笔比较平,没有其他版别的俯下感。
沓谷小字【九】:小字类可以理解为“低足宽俯头辵”。同大字相比,宽双足位置更低,使宽字看起来像缩字,通字辵的横起笔介于大字和正足宝之间,有轻微的俯下感。
沓谷正足宝【十】:字体相比大字略微缩小,通头“辶”的横起笔俯下感明显,使通字整体显得更瘦。
沓谷内跳宽【十】:永通寳三字与正足宝类似,但宽字的宽尾向内跳起。
沓谷内跳宽阔缘大样【八】:内跳宽的大样版,背郭广郭,钱体直径25.20mm以上,厚肉,铜质精良。
沓谷内跳宽【母钱样】【四】:直径25.40mm以上,外轮光滑有弧度,钱体厚实,具有一定的母风特质。
沓谷短足宝【七】:正足宝类的衍生版,宝字前足长,后足短。
沓谷短足宝小点尔【七】:短足宝特征,宝字“尔”部双点略小,有隐起文的感觉,字体笔画略细。(图例美品源自上海“蓝鸟698”先生藏品)
沓谷长点尔【七】:正足宝类的衍生版,宝字尔部的右点较长。
鸟越钱(1656年)
现称“明历骏河钱”。同沓谷钱一样,以“明历骏河钱”的新名称区分钱座,“鸟越钱”的旧称区分版别。鸟越钱作为古宽永钱的后期铸币,铸造工艺和原料选择上没有其他钱座精细,以至于铸造的钱币品质上稍显不足,钱体较薄多流铜,但字体风格特别,通字的头较长,双横基本成闭合状,所以分辨起来较为容易,铜质多见黄褐色。版别可分为高宽(永字点对比永柱略左移),低宽(永字点与永柱位置一致)两种版别,虽然版别以宽字命名,但可以参考永点的位置加以辨别。同沓谷钱一样,鸟越钱中的阔缘钱比较罕见。
鸟越高宽【十】:宽足位置略高,永字点是对照永柱位置略向左的进点永。
鸟越低宽【十】:宽足位置略低,永字点与永柱呈直线。
鸟越高宽削永【九】:永柱上端断笔,鸟越钱的常见缺陷,断笔处也经常会出现不同位置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