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永钱(1626年-1636年)

据《常陆志料》记载,宽永二年,由于市面流通货币量不足,水户田町的富商佐藤新助向幕府申请铸钱用于市面流通,幕府批准后于宽永三年开始铸造。不久佐藤新助病故,其子清兵卫(后改名庄兵卫)又因年幼所以暂停了铸钱。宽永十二年,清兵卫成年后继承父业,向幕府申请继续铸钱,次年经批准后重新开炉铸造。如果以宽永十三年(1636年)为分界线的话,这段时期铸造的二水永钱可以作为古宽永钱中最有特色的代表钱币,永字是标志性的二加水写法。其中有背记年和星文被刮掉的现象,这类并不是子钱直接刮掉所为,而是把母钱背面清理干净后铸造的,清理痕迹或多或少的会呈现在子钱中,按清理程度分为全刮去和半刮去,这种情况的出现表明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铸造工艺起步阶段,铜的产量极少,还不能达到大批量铸造铜钱的程度,钱座为了铸造无背钱而采取的一种既节约成本又节省工序的技术手段。二水永钱各版别都有其独有的特点,在古宽永钱系中属于最容易分辨的品种。


二水永三角通【二】:字风不同于其他二水永钱,通字通头处变为“マ”形,俗称“三角通”。永字フ画末笔短,く画末笔长;通辵正常写法,非其他二水永钱的三折体;宝字前足长后足短。钱体制作粗糙,背基本无郭,有鐚钱的感觉,铜质多茶褐色,暗黄色。传世的三角通会呈现出经典的巧克力色泽。此钱在日本本土和越南均有发现,但日本的三角通钱体厚实,传世品居多;越南出的相对薄小,生坑居多。不同的钱体质量或许和越南存在私铸的情况有关联。


二水永三角通异見宽【二】:宽字“見”部第5画延长,与宽尾相连,钱体生坑较薄,是否属于偶然性的铸造缺陷还有待证实。

 

 


二水永三角通长字【稀】也称“三角通广永”。除永字外其他三字均比较瘦长,永字虽短但フ画与く画非常对称。此版做工精美,铜质多见黄白色。也有一说此版为后期铸造。(图例源自2012年日本大和文库)

 


二水永背广三【稀】:背三一说是宽永三年铸造的记年钱,方头通,重挥通(辶旁连笔)宝足相比三角通平衡感更好。同版又可分为正三和狭三,广三的通头中间有固定铸痕,正三的则没有,狭三的永字第二笔的长横存在前端缺失的铸造缺陷,相比广三属于更少见的品种。

 


二水永背三细缘污用通【稀】:细缘,因通字“用”部有不规则流铜,造成通字观感较差,旧谱常称为“污用”。

 

 

 


二水永广三瑕貝【稀】:宝字“貝”部第一画中间断开,起初会认为是铜水不足导致的铸造缺陷,具有偶然性,但在不同的广三版中经常会出现此项特征,所以归类为一类小版,旧谱中常以“疪貝”命名。

 

 


二水永背三刮去【稀】:母钱刮掉“三”后铸造,子钱依然能模糊看到清理时的刮痕。(图例源自2012年日本大和文库)

 

 


二水永背十三【珍】:因为没有相关记载,背十三版据说就是佐藤新助之子清兵卫重开钱座后铸造,该版细缘大字,背面穿上十字,穿下三字,三字位置相比十字略右移,铜质为淡黑褐色(图例源自2008年日本银座拍卖)

 


二水永阔缘【一】面背阔缘,字风同背三版接近,永字フ画仰起;通字变化较大,通头俯下,与“用”部分离空隙较大;铜质精良,多为淡黄色。阔缘类存有一种缩字版,字体更小,宽字“艹”部隐起文。

 


二水永阔缘小头通【一】:阔缘版字体,通字头长度比普通阔缘版更短一些。

 

 

 

 


二水永阔缘背细郭【稀】:二水宽永阔缘类的背郭普遍为广郭,细郭版极为少见,应为后期修整版。

 

 

 


二水永背星【二】背穿上星文,广郭。钱文转变为细字,铜质以及做工和后期水户钱的特点有了承接。铜质黄白色居多。可分成大字版,小字版,以及分别的刮去版。大字版与小字版的区别可以参考宽字的“艹”部的长横,清晰的是大字,中间断开的是小字。

 


二水永背星刮去【二】:星刮去版,正面同背星的文字一致,背面隐约可见星纹的残留痕迹,星纹去的彻底的也可以作为光背版来看待。

 

 


二水永背星半刮去【二】:背星文的半刮去版,后背12点方向还留有星文的痕迹及刮去痕。

 

 

 


二水永短宝【稀】旧称“二水大通”。钱体细缘狭穿,背小郭;钱文深俊,通字居中宽大饱满,同阔缘钱通字接近;永字く画末笔较长;宝字明显离郭,宝足以上字形变短。(图例源自银座拍卖第28回)